前国脚范晓冬以自己在教练员培训班的经历,让大众对教练员的工作量有了清晰的认识。范晓冬的经历充分表明,教练员的工作任务繁重且耗时。

在培训班期间,从早晨7点半起床开始,就进入了紧凑的日程安排。先是连续4个小时的理论课,中午短暂休息吃饭后,就得准备下午实践课的教案。下午实践课时段,自己带课要指导其他学员,不是自己带课还得作为队员参与训练,这一过程长达3个半到4个小时。而晚餐后的时间也被教案占据,常常做到凌晨两三点甚至更晚,之后又要开启新一天同样节奏的学习。
这样的安排一开始会让人感觉疲惫和难以适应。这其实是教练员工作常态的一种缩影。作为教练员,需要具备多种能力,这是一项综合素质要求极高的职业。熬夜、观看比赛、分析比赛、制作教案、设计训练、储备理论知识、做记录、写笔记、写日记等,这些都是教练员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。
管理球队也对教练员有特殊要求。当队员休息时,教练员不能同样休息。就像在职业级教练的学习中,晚上比赛结束后要导出录像并剪辑,完成后稍作整理就得去上课,可能面临一宿未睡的情况。这都深刻地体现出教练员工作量极大,他们需要在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,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,以应对众多复杂的任务,这对体力、精力和专业能力都是巨大的挑战。